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常見Q&A

Q1. 清酒酒精濃度大約多少?

多在14~16%

若標示「原酒」可能高達18~20%

Q2. 精米步合是什麼?

米磨得越多(數字越小)越純淨

但不代表一定比較好喝

Q3. 辛口/甘口是什麼意思?

辛口偏乾爽、甘口偏甜

看日本酒度 + 值乾、– 值甜

清酒用語解析

掌握關鍵詞,享受更多風味

原料與基礎

 

酒米

釀造清酒的原料,與普通實用米不同 — 粒大、心白發現率高,有利精米後仍保留中心澱粉質。

 

心白
酒米中心呈不透明的澱粉區域,心白富含澱粉,是釀造清酒的關鍵原料。

 

精米

因酒米外層蛋白質、脂質較多,會藉由精米(去除外層)來減少這些成分帶出的雜味澀味。

 

精米步合
精米後剩餘米粒重量比例(%),40%表示剩餘原有的40%重量。

 


麴是幫助清酒糖化的關鍵,將澱粉分解為糖,再為酵母提供發酵所需的糖來轉化成酒精。

 

酵母
清酒特有的併行複發酵後段的主要角色,將糖轉化成酒精、二氧化碳、與產生香氛物質。

 

發酵與釀造

 

酒母(酛)

酒母是米、水、麹的混合液,目的是讓速釀或天然酵母能好好地培養增生,也是奠定清酒風味的關鍵。

 

速醸酛
現代普遍使用法,直接添加人工乳酸,縮短釀造時間至約1~2週。現今超過九成的清酒,皆採用此法製作。

 

生酛
傳統手攪(山卸)方式,利用環境自然生成乳酸菌,通常風味層次多、酸度高。

 

山廢

廢除山卸作業,在1990年被國立釀造試驗所證實與生酛的成效近乎一致。

 

三段仕込

清酒常見的釀造過程,將米、米麴和水分三次投入,使酵母的濃度得以維持,穩定發酵。

 

與酒母相同,是蒸米、水、麹、與酵母的混合,也是添加完所有的原料的混合物。醪需要細緻溫度管理,以達到理想的酒質、香氣、酒精濃度、與殘糖。

 

後處理與熟成

 

榨取(上槽)

將醪中的酒液與酒粕進行分離的動作,依照上槽方式的不同,酒粕步合可能從20~50%不等,越高越奢侈。

 

滓引き

上槽後仍留有一些固體殘留,酒液呈現薄濁感。經常透過重力等待上部液體清澈後再取出。下部液體也常裝瓶成滓酒Orizake作為特色販售。

 

濾過
雖然比起濾過,更多人可能聽到的是「無濾過」。濾過是以前大量生產清酒時,較常有的做法。用濾過機、活性碳、或其他輔助劑來去除固形物、酵母、脫色、或是調整香氣。

 

火入

透過巴氏低溫殺菌的方式停止發酵,讓酒體的濃度、香氣穩定,停止持續發酵。通常分兩次,分別是濾過後、與裝瓶前。

 

貯藏

壓搾後的原酒通常會低溫儲藏,讓口感更為柔和。依儲藏的有無、長短,也可以區分成 新酒、冷卸、古酒等。

 

熟成

手法可以分成裝瓶熟成、或是留在酒槽中持續與空氣接觸熟成。雖然日本國稅局沒有明確規範熟成的長短,通常市面上標示古酒的酒款應該熟成3年以上。

 

酒款分類

 

純米系
僅以米、米麴、水釀造(無添加釀造酒精)。

 

本釀造系
添加釀造酒精以提香與調整口感,通常較輕快。

 

吟釀・大吟釀
精米步合60%以下稱吟釀,50%以下稱大吟釀,低溫發酵,吟釀香。

 

生酒
全程未經火入,需冷藏儲藏,口感容易保有活性。

 

生詰

只有濾過後僅一次火入,裝瓶時不再火入。

 

生貯藏
濾過後不火入直接儲存,出貨前僅一次火入。

 

原酒
不兌水調整酒精濃度、與香味的平衡性,過往酒精濃度多為18%以上,近來也出現提早終止發酵的較低酒精原酒。

 

濁酒
壓搾時保留部分酒粕,酒液呈白濁狀,口感比較厚實、甜糯。

 

風味與數值

 

日本酒度(SMV)

利用比重計測量酒相對與水的密度,來判斷酒中的含糖量,從而推測口感。+值(輕)代表辛口,−值(重)為甘口。

 

酸度

表示酒中檸檬酸、蘋果酸、乳酸、琥珀酸等有機酸的含量,主要賦予了清酒酸味和旨味。日本2008年的調查,平均酸度在1.14~1.44之間,數值越高酸味或旨味容易越明顯。

 

胺基酸度

更常被稱之為Amino酸度,指酒中氨基酸的含量總和,會影響酒的酸、甜、苦以及旨味,以及酒體的清爽濃醇程度。通常氨基酸度低的酒款,會越清爽俐落。